无障碍浏览 ·设为首页 ·加入收藏 ·联系我们 今天是

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首页
> 史志文萃 > 雪泥鸿爪
孙光祀家世考略(一)
发布日期:2018-03-28 15:55:49 浏览次数: 字号:【

魏伯河

 

〔编者按〕本刊2012年第一期曾刊载周长风先生《康熙巡幸济南纪事》一文,文中对孙光祀及其子孙书询分别在康熙第二次、第四次南巡驻跸济南时伴驾的情形作了详细记述。孙光祀在清初顺治、康熙朝是一位重要官员,其家族在明、清时期的济南也有较大影响。本文作者魏伯河先生是一位族谱研究专家,曾参与平阴孙氏族谱的整理和重修。本文依据族谱等史料,对孙光祀家族作了详细考证,对研究明清时期济南地区社会和历史变迁有重要参考价值。从本期开始,本文分三期刊出。

 

孙光祀(1614—1698),字溯玉,号怍庭。清初重要官员、诗人。平阴县孙官庄人,通籍后迁至济南历城。明崇祯十五年壬午(1642)中举人,顺治十二年乙未(1655)中进士,选庶吉士,翌年授礼科给事中。累官兵部右侍郎加四级,赠光禄大夫。前后任职20多年,历仕顺治、康熙两朝,以直言敢谏著称于时;辞官归里后出粟赈灾、修桥打井、兴学育人,造福桑梓,佳话至今流传。其诗文创作亦有声于时,所著有《胆余轩集》八册(不分卷,内文七册、诗一册,列入《四库全书总目》,部分篇章收入《清经世文编》)、《胆余杂著》一册,另有轶文若干,均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性;书法亦享盛誉,济南趵突泉立有其诗碑保存至今。

综合来看,孙光祀是清初历史舞台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山东人,其著作也是值得整理研究、批判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。但是,长期以来,对孙光祀其人及其著作的研究、整理工作尚无人着手,仍属一片空白,不仅其诗文集未能整理出版,也未能检索到一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,令人遗憾。

本文试从孙光祀的家世着手,依据有关传记、诗文及方志、族谱资料,努力清理还原,为人们了解、认识、研究孙光祀提供参考。

一、远祖的追溯

明于慎行《明故朝议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前监察御史湛明孙公碑铭》(载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版《孙氏族谱》)称:

 

其先武城人也,始祖好古徙家平阴。好古生兴,兴生孜,孜生庭训,庭训生德良,公父也。凡有五子,而公最少。

 

“湛明孙公”即孙珫,字玉耳,初号淇阳,再号湛明,为平阴孙氏之第六世,孙光祀之祖父。这一资料只说明了平阴孙氏是从武城(今属山东德州市)迁来的,而何时定居于武城,何时何原因迁居平阴,则没有交代。

清汪灏《孙公怍庭墓志铭》(载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版《孙氏族谱》)则云:

 

公姓孙氏,讳光祀,字溯玉,怍庭其号也。原系棘津人,始祖好古由武城占籍平阴,历四传曰兴、曰孜、曰庭训、曰德良,家世渐以文学鸣,所云“五世其昌”也。

 

这里加入了“原系棘津人”一句。“棘津”,为河北枣强古称。汪氏为孙光祀门人,其说当闻之于孙光祀或得之于孙光祀后人提供的行状,而断不至向壁虚构。但此处之“原”究竟系从其何代之远祖开始,则无从考证。

孙光祀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(1695)创修平阴孙氏族谱,仅确认孙好古为迁平阴之始祖,未作上溯。但所附列之《支派源流记》,有一定参考价值:

 

按远宗支派,有居同邑之孙家溜者,有居武城之甲马营者,有居滕县之魁子村者,有居沂州之横山者,有居济宁城内者,有居滋阳者,有居肥城之南村者、历城之孙家庄者、益都之颜神镇者、淄川南乡者,居德州者、居朝城者、诸城之相州者,至直隶之武清、玉田、枣强、容城之徙居河南辉县,又江南之吴县、桐城、盐城,浙之德清,派分源合,厥有由来。

 

据此可知孙氏族人分布甚广,至于各地孙氏分别是多少代前同宗,则不得其详。不过,这一资料对研究后来孙光祀的亲族联络和交游有参考价值。

至乾隆三年戊午(1738),其子淑让续修族谱,作有《孙氏世系记》,略云:

 

先世原籍山东,叔孙之后。迁祖镇威将军讳铨,入河南开封府籍。宋康王南渡,只有迁祖一人随行,至浙江,以余姚为家。北直武清迁祖讳爽,元至正间下诏征士,赴京师,官至特进金紫光禄大夫、知平章、中书令、左丞相、领学士院录军国重事,遂以武清为家。后居枣强。爽之子讳辅,中状元公,任武城县尉,遂以甲马营为家。子六人,长居武城,次回枣强大槐树,三迁淄川,四迁历城,五迁平阴,六因张氏无嗣出承张氏。

 

这一资料中最为可靠的是武城孙氏六兄弟的分布去向,并且可知孙好古在兄弟中行五。于其先世之孙铨、孙爽、孙辅,只是提供了一些线索,有待证实。其中有明显疑义者,如孙爽仕元官位如此尊崇,而《元史》无传;孙辅中了状元只被安排做了武城县尉,且一直未再升迁,以至定居其地,都不甚符合情理。但无论如何,毕竟提供了一些线索。至于孙辅六子何以要分迁各地,也值得推敲。估计应与明朝取代元朝之后,原仕于元者遭受打击,家道败落有关。

至嘉庆二十二年丁丑(1817)十三世孙秉钜三修族谱、光绪十一年乙酉(1885)十三世孙伯龙等续修族谱,直至民国二十九年庚申(1940)十七世孙懋铣再修族谱,于远祖追溯只是重复了孙淑让所作《世系记》的内容。

今孙氏族人正议再次续修族谱,亟欲追踪溯远,但目前尚无重要的资料发现,只宜“信以传信,疑以传疑”了。

二、迁居平阴后的繁衍

孙光祀为孙氏迁居平阴后的第八世孙。了解孙光祀的家世,有必要把迁居后的家族繁衍状况做一梳理。

    (一)平阴孙氏初迁祖:孙好古

    据《孙氏族谱》(以下简称《族谱》)载:

 

前明由武城甲马营初游平阴,习其风土,遂居于城北三十里,占籍永宁乡之四甲旦镇,配张氏。此即少司马公所修族谱出迁平阴之始祖也。子一人:兴。茔在旦镇庄西。

 

旦镇,原属平阴,今属东阿高集镇。新迁之户,万事艰难,落地生根,功在后世。

(二)二世:孙兴

据《族谱》:

 

俭朴务本,家计渐丰。配司氏。子二人:长子孜、次子清。

 

孙兴一代,开始脱贫致富,人口也开始增加。

(三)三世:孙孜、孙清

据《族谱》:

 

孜,兴之长子,始治儒业。邑庠生。配赵氏,子一人:庭训。清,兴之次子。配□氏,子一人:文翰。

 

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之后,家族开始供养一人读书求学,谋取功名,以求仕进。而终得入庠,开平阴孙氏科举之基。

(四)四世:庭训、文翰

据《族谱》:

 

庭训,孜之子,邑庠生。配赵氏。子二人:长德温、次德良。茔在旦镇庄南。文翰,清之子,配□氏,子一人:德恭。

 

孙孜一支,耕读世其家。孙清一支,仍无人读书。

(五)五世:德温、德良、德恭

据《族谱》:

 

德温,庭训长子,隐居有行谊,子三人:长璠、次玭、三琚。

德良,庭训次子,字元善,号性斋,邑增生,赠文林郎、江西道监察御史;清赐御葬,赠光禄大夫,兵部右侍郎加四级,正一品。配时氏,继配王氏,初赠孺人,清赠一品夫人,此迁平地洛之始祖也。子五人:长子玶、次子瑮、三子璟、四子璋、五子珫。

德恭,文翰子,配□氏。子二人:长柱,次桂。

 

孙孜一支,人口快速发展。德良世儒业,字号俱传,已俨然绅士。且迁居临近县城之平地洛(今称平洛,属平阴县安城镇),另谋发展。以下仅列德良本支。

(六)六世:玶、瑮、璟、璋、珫

据《族谱》:

 

玶,德良长子,号厚山,冠带寿官(明代养老制度中赐予老人冠带的头衔,是以皇帝恩诏赐予“德行著闻,为乡里所敬服”的老人的一个头衔)。配李氏,子一:宏。

瑮,德良次子,字金山,邑庠生。改授京营守备。配赵氏。子一:梦麟。茔在平地洛。

璟,德良三子,号荆山,王府教授。配李氏,子四:洪载、扩、揄、应扬。茔在平地洛庄南。

璋,德良四子,号鲁石,太医院冠带医士(明清太医院大夫分御医、吏目、医士、医生四级。医士穿从九品官服,称冠带医士)。配邵氏,子三:抃、拯、抡。

珫,德良五子,字玉耳,号湛明。万历癸酉举人,庚辰会魁。历任浙江钱塘县知县、江西道监察御史、巡按陕西顺天,补山西左参议,崇祀乡贤。清赠光禄大夫。配牛氏,邑广文科仁公女;[继]配郑氏,东平洲庠生璧公女,俱赠一品夫人。子一:振图。茔在平地洛庄南。

 

前引汪灏《孙公怍庭墓志铭》所称“五世其昌”,至此而显。德良五子大多出仕,瑮、璟、璋多任低级职务;孙珫由科举出身,官至四品。未出仕者玶亦成地方名流。孙氏自始祖好古迁平阴,经历代持续努力,终成名门望族。

(七)七世:宏、梦麟、洪载、扩、揄、应扬、抃、拯、抡、振图

据《族谱》:

   

宏,玶子。号鸣乾,增广生。配徐氏、杨氏,子一:如菃。

梦麟,瑮子。字仁趾,号瑞臾。由廪贡任山西沁源县知县。崇祀忠义祠。配郭氏,子五:如奭、如兰、如玉、如蓉、如恒。

洪载,璟长子,配□氏,无嗣。

扩,璟次子,号莲谷,礼部儒士(经礼部注册的秀才)。配刘氏,无嗣。

揄,璟三子,号龙岗,笃行乐施,居乡有善人之称。举大宾(即乡饮大宾,又称乡饮宾。乡饮酒礼是古代国家规定的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。活动时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,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),授冠带儒官(明代一种不在编制的荣誉职务,参与公务活动时穿从九品官服)。配祝氏,子一:如梓。

应扬,璟四子,号寰誉。邑庠生。配□氏,子二:延盛、如桐。

抃,璋长子,字若献,号泰云。邑庠生。配沈氏。子三:如康、如芝、如柟。

拯,璋次子,字若肃,号华云。礼部儒士,配刘氏。子一:如武。

抡,璋三子。字若贞,号衡云。邑增生。崇祀忠义祠。配侯氏,子二:如楫、如檀。

振图,珫子,字龙友,号象明。明崇祯庚午举人。赠光禄大夫,御赐葬祭。崇祀乡贤。事载邑志。配赵氏,同邑进士、山西榆林兵备道、参政云翔公女;管氏,寿张处士科公女,俱赠一品夫人。子二:敬祀、光祀。茔在官庄。

 

人口日见繁盛,而且读书出仕者愈来愈多,在当地社会地位不断提高。值得注意的是,孙珫“茔在平地洛庄南”,孙振图则“茔在官庄”,说明孙振图一支于孙珫去世后已迁居官庄了。

(八)八世:如菃、如奭、如兰、如玉、如蓉、如恒、如梓、延盛、如桐、如康、如芝、如柟、如武、如楫、如檀、敬祀、光祀

据《族谱》:

 

如菃,宏子,号馥庭,冠带儒官。配廉氏、赵氏,子三:奎、庚、参。

如奭,梦麟长子,字伯寅,冠带儒官。配梁氏,子四:献坦、献藎、献筹、献策。

如兰,梦麟次子,字仲芳,邑庠生。配司氏,子一:里。

如玉,梦麟三子,配氏,子四:都、陵、均、献箴。

如蓉,梦麟四子,配□氏,无嗣。

如恒,梦麟五子,邑庠生,配□氏,无嗣。

如梓,揄子,号墨园,邑庠生。配高氏、莫氏,子二:昌、昺。

延盛,应扬长子,字茂华,配郭氏,子一:升。

如桐,应扬次子,字元英,配安氏,无嗣。

如康,抃长子,字雪芳,配崔氏,子二:铨、钺。茔在近镇东。

如芝,抃次子,配李氏、司氏,子三:镦、铎、鋂。

如柟,抃三子,字祗兰,邑庠生,配刘氏、王氏,无嗣。

如武,拯子,配□氏,无嗣。

如楫,抡长子,字伯济,邑庠生。膺枭令之难,邑称义士,崇祀忠义祠。配于氏,苦节抚子,旌表建坊。子二:发祥,允仁。

如檀,抡次子,配□氏,无嗣。

敬祀,振图长子,字接甫,号寅三,邑廪生。以诗文书法名当时。配孟氏,东阿县别驾应徵公女;刘氏,东阿庠生笾公女;尹氏,肥城同知东周公女,副室高氏,无嗣。以光祀七子叔誾为嗣(据孙光祀《先考行状》和《先兄接甫公墓志铭》,继孙敬祀祀者为“从弟如楫之子”,名伯仁。与此处记载不同。当为本欲以如楫之子允仁为嗣,后未果,又以叔誾继之)。茔在官庄林东。(光祀从略)

 

德良一支迁居平地洛后,仅历四代,已蔚然大族。在这样一个人口繁盛、累世书香的家族里,会有优秀人物出现,自然不算意外了。

三、祖父孙珫

孙光祀祖父名孙珫(1551—1604),字玉耳,初号淇阳,再号湛明,生于嘉靖辛亥,卒于万历甲辰,享年54岁。目前能见到的孙珫资料,主要是于慎行为他写的《碑铭》。于慎行(1545—1608),东阿(今东阿镇,属平阴县)人,累官礼部尚书、东阁大学士。与孙珫“邑居相邻,平生称莫逆交”。作为明代著名政治家、学者、诗人,有“人品事业,宇内第一”之美誉,其所记述,应属可信。

据于慎行《碑铭》记载,孙珫自幼聪明好学。“生而颖异,书过目辄成诵。恒危坐正襟,识者知其大器。”但他的少儿时期很不幸福,“年甫十余,太公先殁,母王孺人亦卒,家无遗产,范氏姑怜而时存抚之。”父母辞世,家无遗产,成了孤儿,靠姑母接济维持。但仍好学不辍,“寻补诸生,邑博钱塘许公见其文诧曰:‘咄嗟,此佳士也,行魁天下矣。’万历癸酉(1573)举于乡,公车报罢,益攻苦为文,夜读书至达旦以为常。友生旦访,犹见孤灯莹然。”孙珫中了举人以后,没有满足,也没有急于去谋求官职,继续刻苦攻读,说明的确志不在小。

七年之后的万历庚辰(1580),孙珫中了进士。这时的他年不满三十,属少年新进。因会试名列前茅(第十二名,据朱鼎延《象明孙公墓志铭》),授官也被委以重任,出任钱塘(今杭州)令。钱塘,历史名城,省会重地,“台司星临其上,什九在途,什一在署。”应付往来上级官吏就要占去绝大部分时间。孙珫在钱塘任上表现出卓越才干,他对迎送接待定出规则,应付裕如。在任七年,颇有惠政:“蠲烦苛、崇实政、调停里甲,勒为永利,邑人藉以休息。均田议起,部使者属公,躬履亩而度之,不旬日竣,翕然称平均。已,复修锁澜桥。锁澜桥者,即宋苏公堤也。迄今六百余年,日就圮废。至是,庀材赋工,不劳而成,屹然为湖中巨防矣。”

同时,他还以清廉闻名,下面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:

 

壬午,武林民乱,仓卒闻变,(珫)挺身往谕。众初刃而环公。已,有从火光中识公者,曰:“此非钱塘青天使君耶?是‘但西湖一杯水耳’,奈何惊之?”则相呼解去。

 

可知孙珫在钱塘有“青天”之誉,他的自律名言“但西湖一杯水耳”广为人知,并因此躲过灾难,化险为夷。

任期内孙珫经两次赴部考核,“以卓异闻”。拜监察御史,先后历四川道、江西道,巡按陕西、顺天。后出任山西左参议,分守河东。

任御史期间,孙珫的主要表现为:

1.不畏权贵,直言敢谏。中州赈灾之后,上疏万历皇帝:“畏天悯人,清心寡欲,为弭灾根本”,娓娓千言。出按陕西时,不顾督抚和御史大夫的庇护,坚持弹劾屡战屡败的总兵李朐,并推荐合适人选。尤其出按顺天时,因名声在外,“贵戚敛手,长安道上望见孙御史骢,不寒而栗。”为弹劾主持造备倭船而以权谋私的户部某郎中,不惜得罪当朝相国。为弹劾贪酷的丰润(今唐山市丰润区)县令,驳回了抚台的面子。在山西左参议任上,抵制权阉强制推行的矿税,等等。这种秉公办事、无所畏惧的做派,固然是御史的职责所在,也为他赢得了响亮的名声,但也因此遭到权臣的忌恨,成了权贵们的一块心病,于是常遭排挤,屡屡不得提升。

2.处事明敏,知人善断。出按陕西时,“入境闻宁夏变,邠、乾之间有白莲社谋为内应。公先捕其渠魁,即驰按宁州。宁故无井,取水数十里外。公曰:‘敌脱围城,城不攻困矣。’乃令下浚井,掘地得水,甘而冽,州人神之。”在弹劾李朐的同时,“荐叶公梦熊可代,督府副将萧如薰为帅。后贼平,卒用此两人力也。”起补江西道期间,“朝议倭彝封贡,公力言非是,且请更置一二大将。部覆不能,无相左。其后公言竟如券。”出任山西左参议时,“闻西警至,即沿河修筑墩台,为防御计。”可知临危应变,他的意见往往是对的,朝廷采纳并实施了的,都有好的结局;没有采纳的,却归于失败。说明他知人、知兵,才能是全面的。如能委以重任,当有更大作为。

3.严惩贪腐,清廉自守。他认识到:对待腐败,“遏流不若澄源”,“吏治,民生之本。今长吏钻刺成风,浸不可问,民何以安?”要求反腐从高层自身做起,在当时自难实现。但在职权范围内,他改革制度,清除弊政,则有一定成效,限制了贪墨官吏的渔利机会。他自奉廉俭,“两巡大部,赎锾一无所取,于境内士人亦不修式闾之礼。河东入贺,尝却路费千金。皆人所难。”离任时,“归橐萧然”,两袖清风。能长期保持这样一种风范,是难能可贵的。

他的为官其实是断断续续的,三次“请告”、“乞休”,累计“里居十余年。”在家“闭户课子,坐卧一楼,手不释卷,尺牍不入郡邑。家人生产,亦鲜营殖。唯好奖进后学,周济贫乏。尝议建兴文馆、义仓,为邑永利。其砥德修名,晚而弥笃如此。”

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后来在官场屡屡受挫,但他对御史之职仍情有独钟。《碑铭》记载:他后来病重时,“犹起呼而索豸绣,云‘梦之帝所,还我御史’”。豸绣是古时监察、执法官所穿的绣有獬豸图案的官服,说明他一直是念兹在兹。于慎行赞叹说:“公始终一真御史矣!”他死时年仅54岁,还在中年,如果天假以寿,再获起用是很有可能的。

孙珫学养深厚,一生写过大量奏疏,还应该写有不少诗文,“惜遭祸变,俱成灰烬,以故无传”(《族谱》语)。赖《族谱》保留其诗作二首,可见一斑:

 

和徐州牧瞻阙楼诗

高出层城望正秋,一天明月坐中收。

登临争似滕王阁,啸咏非同庾亮楼。

树色淡迷千牒暗,山光遥映四栏浮。

弦歌此日逢仙令,更喜清宵陪胜游。

 

台山观望

万松苍翠护高台,碧壑巑岏傍石隈。

风物蒲前仙界拥,烟岚四合画屏开。

洞云春暖龙眠稳,碧月秋空鹤泪哀。

石上紫芝何处觅?人间亦自有丹台。

 

诗作境界开阔,对仗工整,说明孙珫的确工于此道。这对他的儿子振图、孙子光祀都应有深刻影响。

 

(作者魏伯河,男,1953年生,山东宁阳人。曾任山东宁阳第一中学校长、宁阳县县长助理。现任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教授、党委宣传部长。国家特级教师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)

 

上一篇:
下一篇: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