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障碍浏览 ·设为首页 ·加入收藏 ·联系我们 今天是

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首页
> 史志文萃 > 雪泥鸿爪
孙光祀家世考略(二)
发布日期:2018-03-28 15:55:49 浏览次数: 字号:【

魏伯河

 

四、父亲孙振图

孙光祀父亲名孙振图(1582—1649),字龙友,号象明,生于明万历十年壬午,卒于清顺治六年己丑,一生跨越两代,享年六十有八。

关于孙振图的资料,目前可见到的主要有:《先考行状》(孙光祀,载《胆余轩集》,以下简称《行状》)、《象明孙公墓志铭》(朱鼎延,载《孙氏族谱》,以下简称《墓志铭》)、《孙象明先生神道碑》(熊锡履,载《孙氏族谱》,以下简称《神道碑》)和《孝廉象明先生传》(高珩,载《孙氏族谱》,以下简称《传》)。

(一)学习和科考经历

孙振图“生而异敏,貌秀整,有风骨,及就外傅授书,过目辄识不忘。九岁能属文”(《行状》),父亲孙珫对他“日以大儒名臣之学望之”(《传》),要求极严。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,他的学习除了制艺之外,还博通古今,“有志圣贤之学及古今成败、国家治乱、礼经官制、兵志农书皆析其源流”(《墓志铭》),“于诸家古文词及诗歌诸体即悉意考究,明其体要,舒腕成章,动合典则”(《行状》)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他曾师从著名学者、诗人于慎行,并受到好评。考《明史·于慎行传》,于晚年曾辞官隐居十六年,著书授徒,孙振图跟他学习,则肯定在此期间。据《行状》称,于慎行对孙振图的评价是“子有超轶绝群之才,而德量过之,济时之器也。”在为孙珫写的《碑铭》中,于慎行也有“振图游予门下,翩翩国士也”的评语,足相印证,可知并非后人溢美。

然而这位被普遍期以远大、给以好评的读书人,却时运不佳。前期屡试不第,母亲郑夫人病逝后,他对科举之业曾经灰心。一则,平阴已经二十多年没再出过举人、进士,甲第之家更没有能后先相继者,一些堪舆家就说此地的风水决定了平阴不会再出有功名的人,此说对读书人不无消极影响。二则,他扬名显亲的观念很重,父母均已不在人世,进取的动力也大为减弱。他认为:“往者肆力于文,将欲拾青紫、建勋名,为父母荣慰,今已矣!”打算从此“省躬克己,求所以无忝前人者立身立言”,度此一生(《行状》)。

后来重又把他激励起来的是当时的县令李润民和山东提学使梅之焕。孙振图为母守制三年之后,参加县学补考,县令读卷后大为称赏,并特地把考卷送给梅之焕,梅也给以很高评价。他的热情被激发起来,不仅自己刻苦努力,还以重振平阴文风士气为己任。他提供场地,和一些同道发起成立了“匡社”,定期习文论艺。据《行状》记载:

 

    月凡六日,会集其中,相勖以文章,相劘以道义,以为文风士气,日趋

波靡,砥柱之功,义归匡直,故取名焉。

 

孙振图不仅是匡社的创立者,也是社团的中心和主导者。据《墓志铭》记载,包括朱鼎延本人在内的许多人都曾“奉公提命”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匡社对扭转平阴文风不振、科举乏人的状况果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也使堪舆家的谬说归于破产。据《行状》记载:

 

    寻,掖垣公即于甲子售秋闱,辛未成进士;而同学张公赤城、宣达诸君

子旋继府君后捷去,联镳奋羽,肩背相望。今少宰朱嵩若先生及彰德司理赵

君紫垣皆曩时笔研友。明中晚百余年来,于兹为盛,府君实倡之云。

 

他于崇祯三年庚午(1630)才得中举人,时已年近五十;四年后的崇祯七年甲戌(1634),他赴京会试,又与进士失之交臂:

 

    试春官,牍已荐,后复持一卷易之,又置乙榜。主者署评云:‘七艺无

一累句,如此卷遇好平之主司必收矣。汉文帝谓李广曰:‘惜乎,子不遇时。’

吾于子亦云。虽然,吾甚惜之。”(《行状》)

 

孙光祀对父亲的不遇甚为感慨,他说:

 

    府君绩学深醇,文章重于当世,而年垂知命,仅博乡举,前后试牍,又

几几乎既得而旋失者凡数四,盖真数奇云。

 

科举中式本来有很大偶然性,是否“数奇”(命运不好),实难定论。孙振图终其一生没有中进士,也一直没有出仕,但却因文章德行名重一时。后来,甲申之变避难遂昌,也是“执经问学者屦常满户外”,“著弟子籍者,殆将百人”(《传》),不愧为乡里耆宿。

(二)热心文教事业

孙珫在世时为官清廉,返家时“归橐萧然”,回家后“不事家人生产,亦鲜营殖”,家道并不富裕。他去世后,其妻郑夫人持家却“秩秩有条纪”,“岁入谷数率廪蓄之,匪正供急费弗鬻也。数年家且振,视大父(按:指孙珫)时物产殆将倍之”(《行状》)。孙振图父子能潜心问学,与这位郑夫人善于持家打下的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。

家境富足之后,孙振图并没有为富不仁。相反,他在捐资助学方面屡有善举。

前述孙振图发起成立匡社,扭转了平阴的文风士气,应该属于不小的贡献了。然而,他对平阴教育的贡献还不止此。

他的父亲孙珫在世时就办有“义塾”,父亲去世后他一直负责打理,“以时修葺,为择师,授之馆修,垂四十年未尝有间”(《行状》),是很不容易的。

他还实现了父亲未了的心愿——为县学捐立学田。据《行状》载:

 

    先大父原议捐学田,未果而殁。至是,捐郭外田一顷二十亩付儒学,佐

贫士饘粥,又曰:“僻壤硗田无裨实际,吾岂为名乎!”

 

“郭外田”是近郊的好地,足见孙振图对家乡文教事业的热忱和真诚。

除了上述固定和大宗的捐赠以外,孙振图平时“见少年后进,必教之以礼,奖劝惟恐不尽。”庚辰(1640)、辛巳(1641)连年灾荒时,他“察诸生中郭可学、许维新等四十余人,阻饥不能糊口,须急予乃得济。然使其仆仆负戴,非敬士礼,各遣价赍钱米往遗之”(《行状》)。为生员们提供救济粮,又考虑到让这些读书人背着粮袋子回去有失体面,便派人拿了钱米给分别送往家里,真可谓曲体人情、用心良苦了。

对亲戚家贫而好学的子弟,他也尽力照顾,据《传》:“东平郑太学日升先生,母犹子也,悯其失业,授田三顷,赡其终身。赵恭人犹子日采时方成童,势宦欲吞其宅,借端搆之邑令,先生倡言斥之而事解,卒卵翼以玉于成,今为申州考城令。”

(三)乐善好施、主持正义

此外,孙振图还做了不少扶贫济困的好事,并且得到了官府的表彰。

据《行状》载:“大母(按:指郑夫人)好施舍,府君(按:指孙振图)益博济以充其量。周人之急,视有无予之无难色。宗族亲戚贫者多赖以举火。岁乙卯,大饥,输粟百石,既又煮粥哺无告者,全活甚众。后邑令闻于上,按使者嘉之,扁其闾曰‘一门孝义’云。”

另据《传》:“庚辰、辛巳,岁大祲,裒族人食贫者六十人,月给一金,凡四月许始罢。……又出粟五百石,输官赈一邑。”在“道殣者相枕藉”的荒年,他的这一捐输能使多少人免于死亡,不难想见。

据《行状》:“东阿姻戚、州别驾孟公曾因之晋中任贷二百金,以邑城南庄地数顷书券为质,及任旋不能偿。再阅岁,孟客清源且死,遗孙藐孤。府君为之恻然,取其券还之,孟氏迄今为业。”抵押借款无力偿还,抵押物即归债权人所有,这在经济往来中是很正常的。但孙振图于心不忍,主动把地契归还给孟氏后人,使其家从困顿中得以解脱。

扶贫济困之外,他还是地方士绅中最能主持正义者,自然成为领袖和代言人。综合《行状》、《墓志铭》、《传》及《神道碑》,这方面主要事迹有:

 

    时邑苦徭役,佥报所及,率至倾家。府君为择其法之太甚者,力请于令,

以府君言不及私,多勉从之。民累赖以少减。

 

    总里万承恩者,负其阖户逃亡租百余金,力不能代办,刑比濒死。府君

见而怜之,为如数输纳,乃得释。后其人痛定长跪致谢,卒亦无德色,坦如

也。

 

    库吏许承宗为一豪有力者嗾害,令怒搜得其家空箧一具系官物,以为匿

库金,将致之死。及稽核簿籍,库金故无损。府君闻其冤,为白之令,令悟,

出之且谕以故。其父许诵将赀币跪庭下,府君正色曰:“吾救汝子,以公道

不可枉。如以为利,宁不先令汝知?若不悉吾居常行事耶?”拒不受,其父

始感泣去。阖邑德之。

 

    时邑境盗起,揭竿啸聚,焚劫不遗村落。府君曰:“养痈必溃,不如议

剿。”有不肖赀郎张行素者,为一邑穷凶,阴狠多计数,平素播恶肆毒,知

乡曲饮恨,欲借此而甘心焉。乃通好渠寇庞起等,为画计就抚。邑令惑其说,

从之。嗣遂出入城市无忌,甚且荷戈跃马以百数,往来寝食其家,见者咋舌

不敢问。而四境之焚劫者日益众,后乃知托抚为名,居为利薮云。府君曰:

“使其志得行,吾属无噍类矣。”谋诸计部张公,其议同。遂密以告令。令

始是府君言,乃禁抚民毋带兵械入县。寻获奸民辛某,讯知贼攻城,信甚,

亟驰报抚军,委守道宋公临县研问。辛首其寇党内应十八人,宋公录姓名,

出不意,擒斩之,乱始定。……邑卒以是获全。

 

可知作为地方上颇有影响的士绅,遇到不公平、不合理尤其危及全县安全的事,他一向仗义敢言,而县令也不得不尊重他的意见。但是,最后一件事却为他埋下了祸根,数年之后,酿成“戊子之变”,几乎导致他家破人亡。

(四)遭遇横祸,赍志以殁

1644年为甲申年,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重要的年份。这年的农历3月19日,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,崇祯帝自缢于煤山,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。随后,清兵南下,迅速摧毁了李自成仓促建立的的大顺政权,定都北京,开始了满清对中国的统治,并逐步扫清了退居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。

对明朝的灭亡,孙振图是有预感的。据《行状》:

 

    癸未,携光祀上公车,见朝政纷更无定画,愀然曰:“往者抱杞虑,不

意若此之速。事不可挽矣!”比归里,常以为忧。

 

但事变比他想象的来得还要快。随着明政权的败亡,地方上也土寇蜂起,社会陷入极度混乱。孙振图所能选择的,只有逃亡一途。他把长子敬祀留在家里,带着次子光祀携家辗转南下:

 

    渡江寓京口五阅月,目击金陵圮坏状,知不可为,始益绝仕进意。于

是由武林抵兰溪,践同年姜弘颖先生偕隐之约。既游括苍之遂昌,万山丛

匝,由鸟道入,土俗俭朴,度非兵革所及。邑有项文学宗尧者,乃先大父同

年中丞公之孙,笃世谊,为舍馆延之,遂卜居焉。久之,邑士慕府君道谊,

问业者日进,质疑辩难,皆欲其所欲得。数月间,包生蒙吉、李生日滋等执

弟子礼者殆百人。或纵眺五龙唐山之巅,临双溪、登妙岭,赋诗纪事,诸士

传诵,纸为之贵。(《行状》)

 

南下过江,寓居京口近半年,亲眼目睹了南京的破败,知道大明王朝已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,自己更失去了仕进的希望。于是继续南下,到了浙江的遂昌,以教馆谋生。这样的隐居教读生涯大约持续了两年。然而,覆土之下,岂有完卵?新朝统治者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世外桃源长期存在的。“丙戌秋,大兵过浙东,檄定三衢、处郡,以次削平。”在授徒讲学、登高赋诗的闲适中,他已不得不接受了世事沧桑的变化。历史上王朝更替本不鲜见,明王朝的腐朽没落又早已深知,没有人可以挽狂澜于既倒。个人和家族的命运此时不过是一叶浮萍,只能跟随时代潮流而沉浮了。这时,一位故人劝他出山,去应新朝的会试:

 

    时平昌新令为雄县赵卧斋公如瑾,后征拜御史者,素识府君名,闻寓

其地,甚喜,驰刺迎之,相见有倾盖之欢。因云:“今天子右文,需才且急,

丁亥再会试天下士,时不可失。”府君曰:“道兑北归,是余志也。然兵兴之

际,不载质恐为道路忧。”赵公乃为介,谒督兵张完真公存仁,俾以流寓给

文赴试,且馈之资斧。遂再入春明。(《行状》)

 

出山应试,标志着孙振图对新朝统治的认可。但这次辗转数千里应试,并未如愿以偿。孙振图在路上就病了,抵京后竟未能参加会试。孙光祀参加了会试,也未能及第。于是父子携家归里。

经历了这一番大变故,家道已大不如前。但此时年近七十的孙振图对居家丰俭已看得淡了,他让长子敬祀继续料理家务,自己则“僦居陶山[之阳,不复营门外事。陶山为泰山余脉,距家不远,相传春秋末年越国大夫陶朱公范蠡曾隐居于此,因而得名,是隐居养老的好地方。敬祀按时“量刍米继之,供朝夕而已”。他自己则“日手一编,咿唔自适”,借以打发时光,并静观时变。

然而这样的闲适生活很快就被打乱了。原因是这时平阴来了一位既贪且暴的县令王国柱,而与孙家素有仇隙的张行素又做了王的幕宾。二人狼狈为奸,作恶多端。他们开始并未找到加害孙氏的机会。不幸的是,孙敬祀这时却惹上了一场官司。

 

    适冢兄(按:指孙敬祀)与一无赖子弟尹和衷小争致讼,恶(按:指张

行素)遂以为此货可居:“彼百年来宦裔,拥重赀,从不一厚饷令君,今亦

有事至公庭乎?”王(按:指王国柱)因大憾冢兄,羁系累日。卒以无可文

致释之。兄愤甚,具辞控抚。令惧失措。恶复为谋曰:“近山左富室戕杀过

半,岂繄党寇,皆以素封。故今山寇正炽,距彼庄村近者不数十里。第以此

为名,驰报当事,且罄其所有,使无以自为地,是可以覆乃宗矣。”遂率党

役及抚寇百余人蜂入大掠,又辇载金币珍奇诣当事为赂,入袒遂左。府君至,

申辩不屈,且曰:“安有不经讦告、不俟题请而遽以冤狱陷孝廉者?”当事

不顾,挫辱备至。讯无具,犹牵制不肯出。府君愤懑填胸,不数日赍恨以殁。

时己丑年正月二十四日也。呜呼痛哉!(《行状》)

 

孙振图逝世时,两个儿子均不在身边,“不得一言永诀”,含恨以殁。另据孙光祀《先兄接甫公墓志铭》记载:在王、张抄没孙敬祀家产时,敬祀之妻尹氏即自经而死,不久妾高氏以忧病卒。素封之家自此受到重创。

此后孙光祀联合受害子弟累次赴京上告鸣冤,引起朝官重视,给事中魏环溪上疏弹劾王国柱,顺治帝命山东督按查办。由于案情复杂,兼之王、张等人大肆贿赂,查办并不顺利,“前后凡二十余谳,逾三年案始定。部覆王国柱、张行素等首恶七人皆律斩,奉谕旨于壬辰五月恶等始伏诛”。

孙振图后来入平阴祀乡贤祠,看来主要并非因为孙光祀的贵显,而是平生积善好德的结果。

孙振图妻赵氏,同邑进士、陕西左参政赵云翔女,生子敬祀;副室管氏,寿张管科女,生子光祀,35岁早卒。

孙振图一生诗文甚多,仅隐居陶山时,“诗文杂著积一年遂盈笥”(《行状》)。但家遭祸乱,荡然无存。《孙氏族谱》搜集有其诗6首,包括七律4首、五律2首。今选录其二,以概其余。

 

登龙桥寿峰山

寿峰骋遐瞩,灵杰忆冰清。

远岫疑鬟列,澄波似带凝。

方车才欲驾,烽火漫相惊。

借问同游者,何人愿请缨?

 

    酬魏直指示诗

揽辔登车合有人,澄清骢马到来新。

全消窟穴雷方轰,独照逃亡月一轮。

口角吟成翻白雪,指端拈出引青萍。

绿林尚自留余孽,还借前筹慰紫宸。

 

二诗均为其晚年之作,颇有沧桑之感。他一生吟咏不辍,且历经国破家亡,避难浙西深山,其诗作想必内容丰富,多有寄托,华实相扶,精彩纷呈。可惜生前从未结集,临终又遭祸乱,这些佳作已经无处可以寻觅了。

上一篇:
下一篇: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